精华导航游艺风首页 | 资讯 | 机台 | 游艺风社区 | 图片频道 | 展会信息 | 游艺风英文站
当前位置: 游艺风首页--- 杂志频道--2009年9月号---内文
本期精彩内文
《街头霸王》,与青春有关的20年记忆
http://www.chinaamuse.com  作者:游艺风编缉部 发布时间:2009/9/9 17:07:17 关注: 我要评论

——从游戏发展看市场拓展

《街头霸王》(以下简称《街霸》)又来了!这次来的,不仅有高鼻深目的“伪中国小妞”春丽,还有令人翘首期盼的、12名经典角色悉数回归的街头PK。不觉然间,日本经典街机游戏《街霸》已在中国风行了20多年,并逐渐形成“街霸文化”。近期,随着该游戏改编成电影《春丽传奇》的上映(详见本刊5月期内文“业界动态”),以及著名游戏公司CAPCOM最新出品的《街头霸王4》游戏上市,“街霸热”被再度掀起。 
   
在“第五届中国(广州)国际电玩暨游艺设备展览会”上,广州市华秦电子开发有限公司展出的液晶格斗机《街头霸王4》吸引了众多玩家上前试玩,更聚集了众多买气,让人不由想起该款游戏2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与传播,回味着当年最初的游戏情怀。

(1)史无前例的经久风靡
 实上,《街霸》在最近20年来从未淡出国人的生活角落,它为娱乐而诞生,却未必为娱乐而存在。当中国的“70末”“80初”逐渐在社会历史舞台上向中坚靠拢的时候,《街霸》俨然已成为与青春有关的20年记忆。
在中国大陆最早玩《街霸》游戏的那一群人目前基本最小都已年近30、初为人父(母)了,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却并未稀释那些玩家未泯的童心,生活中常令他们自命不凡的就是在众多同事、朋友之中“天下无敌”的街霸对战技术。有朋友回忆:“1994年我第一次玩《街霸》,是在电子游戏厅里,那个年代电子游戏厅是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的,但我还是经常和同学偷偷跑进去玩。”
其实,也许大多数中国“70末”“80初”出生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虽然各地的电子游戏厅被贴上“中小学生禁入”的标签,但仍有许多孩子避开家长和老师的监控,在灰暗闷热的游戏厅内将视线锁定在方寸之间的显示屏上。唯美质感的画面,节奏明快的打斗,风格各异的音乐——这种刺激显然是《魂斗罗》等家用电子游戏和传统的“踢毽子”、“弹玻璃球”等游戏无法媲美的。还记得以前有个从小同到大的挚友,那时也酷爱玩游戏,但怕家长责怪,而游戏厅却恰好在他家所经营商铺的正对面,以至于他每次进、出游戏厅,以及玩游戏之时总要让我挡住他以免被其父母看见而责怪,即使难度这么大,但仍改变不了他玩游戏的决心。这个例子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很好得反映了那个年代游戏的风靡。
在众多街机游戏中,《街霸》一度独领风骚数年,虽然玩家最多两人,但围观者往往水泄不通。在一声声“Syou ryou ken”、“Ha Dou Ken”等日文招式发音的助威下,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操纵并关注着发带飘飘的“隆”、金发倒立的“古烈”、手臂颀长的“达尔锡”、肌肉发达的“桑吉尔夫”,并约定俗成地称他们为“白日”“大兵”“长臂”“大苏联”……而擅长使用升龙拳的玩家更是被孩子们奉为“高手”。
一时间,《街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女性玩家说,“女孩子在那个年代进入电子游戏厅是需要勇气的,虽然在玩伴的怂恿下进去过几次,但《街霸》里那些角色却为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所幸后来任天堂也出了《街霸》的游戏带,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在家里使用‘Syou ryou ken’了。”
不只是任天堂,许多商家还顺势在游戏走红后推出了《街霸》的服装、文具、饰品。
光阴荏苒20年,尽管《豪血寺一族》、《侍魂》、《拳皇》等对战游戏层出不穷,且国人的娱乐方式日趋多元,但《街头霸王》始终未被淘汰。放眼各地的电子娱乐城,几乎都有《街霸》的一席之地,许多人还专门在电脑瑞安装街机模拟器以备“怀旧”,许多COSPLAY的造型也依然有《街霸》的身影,甚至一些玩家的手机铃声都是“隆”的主场音乐。
20年前风靡天下,20年后依然拥趸无数。一位30多岁的玩家说,本已将“升龙拳”运动得炉火纯青,但依然不是他朋友的对手。而使他那个自诩为高手的朋友感到较为郁闷的是:“前几天在一家娱乐城玩《街霸》时,被一个十几岁的孩子K O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2)颠覆娱乐体系的烙印
《街霸》英文译作《Street Fighter》,最初的故事背景是日本空手道高手“隆”为寻求武功奥义,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格斗高手参加一场名为“街头霸王”的比武大会,“隆”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遭遇泰拳王“沙加特”,最终以一记“升龙拳”将后者击倒获得冠军。
1987年,日本CAPCOM公司制作发行了游戏《街霸1》,并将之迅速推广到各街机厅中,玩家在游戏时可以选用包括“隆”、“沙加特”等任一角色进行对战。该游戏使用了“对战时间限制”、“轻重拳”、“体力槽防御”等概念,可谓跨时代意义的一次革新,亦令玩家耳目一新,并迅速对其趋之若鹜。
当然,为中国玩家所广泛接受的是1991年发行的《街霸2》:世界冠军“隆”、“隆”的师弟“肯”、中国功夫小妞“春丽”、日本相扑手“本田”、巴西半兽人“布兰卡”、苏联摔跤手“桑吉尔夫”、美国特种兵“古烈”、印度瑜伽高手“达尔锡”、拉斯维加斯拳王“拜森”、西班牙“铁面巴洛克”、泰拳王“沙加特”、恐怖组织头目“维嘉”——这12人成就了纵跨20年的经典形象。
一个80后女孩对这款游戏有着自己的偏爱和记忆:“《街霸》里人物个性鲜明,这和当年动画片的‘希瑞’、‘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卡通形象相比,有很大的分别,各个角色是公平竞争的,大家靠拳脚决定一切。”一80后男生则认为:“去游戏厅玩《街霸》在当年很酷也很帅,男生本身就喜欢武功、格斗的东西,在当时那个网络游戏等娱乐产品还很匮乏的时期,只有在《街霸》世界里才能找到征服的快感。”
1993年,香港导演王晶以《终结者》故事为蓝本,拍摄出了《超级校园霸王》,并邀请刘德华、郭富城、郑伊健等艺人出演《街霸》里“巴洛克”、“隆”、“肯”等角色。随后,好莱坞也推出了翻拍电影《街头霸王》,出演“古烈”的美国动作明星尚格云顿在剧本中直接将“隆”挤成了配角。在电影《城市猎人》中,成龙也用搞笑的中国功夫扮演了“春丽”一角。如今在北美率先上映的《春丽传奇》虽然遭遇如潮的恶评,但难掩其在中国玩家的记忆中再度激起共鸣的波澜。
《街霸》区区一款游戏,缘何如此深入人心?
吉林大学一研究生认为,在电子游戏之前的时代,传统的“玻璃球”、“打口袋”等游戏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持续了几十年,相对于时代的飞速进步,其娱乐性渐显不足。而电子游戏的出现,尤其是在电玩领域带有颠覆性特质的《街霸》的出现,恰恰填补了娱乐方式的空白,这一在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方面带来享受的游戏,为青少年发泄旺盛的精力和荷尔蒙提供了途径,亦令电玩成为影响之后几代人的主流娱乐方式。
其实,《街霸》持续20年的火爆,与游戏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有关。随着电玩成为青少年们的主流娱乐方式,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就一直高歌猛进,仅中国游戏产业的产值在2008年就高达500亿元人民币以上。围绕这款经典游戏,从生产、发布到运营等环节能够衍生出大量的附加价值,并不断地激发受众共鸣和消费热情。

(3)《街霸》还能火多久?
 0年前,电子游戏厅对未成年人的限入和收费标准为昔日许多孩子设置了“门槛”,使许多年幼的玩家只能靠“野路子”与《街霸》结缘。有玩家表示:“我现在对于《街霸》的记忆,更多的是游戏之外,而非游戏本身。我当时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玩,跟家长要钱来买游戏币是万万不能的,剩下的选择,去捡啤酒瓶子、废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攒够钱才能挥霍一次。”
20年过去,这种场景恐怕很难再现了,如今《街霸》系列游戏不仅推出了“3代”、“4代”、“少年街霸”等多个版本,玩家也可选择电脑、PS3、掌上机等多种载体大过瘾头,只要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就不用担心上司、家长的责备。尽管热度难以复制当年,但“街霸文化”在中国依然如火如荼,那么,它到底还能火多久?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工作人员郭亮认为:“《街霸》进入中国时,是街机盛行的时代,对于当时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娱乐生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时代。游戏本身耳目一新的特点决定了他在这批青少年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加之当时港产武侠片和日本漫画的井喷,让玩家体验了做‘主人公与敌人比武’的乐趣,并从审美上很容易接受和喜爱游戏人物夸张的造型。‘街霸文化’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但是接下来它的‘火’只能更多依靠游戏本身了。”
“当年《街霸》进入中国时,具备了游戏设计达到历史新高、外部无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两大优势,使得该游戏占据了市场龙头地位,”经济学顾问秦喜亮指出,“游戏+动漫+电影+市场”这种运作模式和良性商业循环在根本上促进了这款游戏的受宠及市场的拓展。之所以20年之后还具余温,是因为推崇该游戏的受众群体成了主要的推动力量。这种“四轮驱动”的运作模式及“游戏文化”的形成方式,对于其他游戏或亦有借鉴意义。
秦喜亮强调:“作为《街霸》主受众群的‘70末’‘80初’,如今正是社会上最兼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群体,他们通网络这个最为方便的传媒途径共同交流、回忆‘游戏童年’,无形中促进了《街霸》社会魅力的延续并构成舆论宣传,当《春丽传奇》上映时,这种氛围再掀高潮。但客观地讲,《街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已很难再复制昔日的火爆,毕竟它只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它今后的发展只能更多地还原到游戏本身而不是借助时代的力臂。”

 

当前第1页 第一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最后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线电话:020-61847526
服务邮箱:server@chinaamuse.com
游艺风电玩资讯网 版权所有 2003-2020 粤ICP备08000737号